您的位置 :首页>>教育教学>>日常管理>>>>阅览文章

教育教学点滴感悟

发表日期:2012/6/20 14:30:24 作者:无 有1306位读者读过

教育教学点滴感悟

江宁区土桥中学  徐杰

   人生短暂,从教四十载,刚从幼稚趋向成熟,却远未成熟。即将退休,受同仁朋友之托,现将教育教学点滴回顾,请有识之士指点。

   指导思想:引导学生做人重德,求学务实,促使他们在成人成才的道路上迈进。

   一、做人重德。美德比美貌更重要。

   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平时注意关爱学生。注意自己的形象。

   1、孝亲、敬长、尊师、知恩图报,关爱弱势群体。

   2、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一惯,到老一半)

   3、讲究诚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引导学生在校做到两个 “一样”:即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一样;有老师在与无老师在一样。

   二、教育学生应有则有略。

   教育学生的原则是:严而有训,紧中有弛,恩威并进,情理相间。

   1、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注意抓主要矛盾,扩大教育面,缩小打击面。

   2、教育学生坚持“三多三少”。(表扬多,批评少;个别多,公开少;暗示多,明示少)。

   3、教育学生注意因人而异,不同性格采用不同的方法。

   4、在批评学生时,注意先客观评价其成绩,后引导其自己说出问题。

   5、对学生严厉批评后,要寻找机会沟通,发现亮点及时表扬。

   6、对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同学,批评不宜过“碎”,宜相对集中严批评,必要时可发挥学生的作用。

   三、引导学生学习务实,讲实际,重实效。

  (一)教师教学必须务实,牢记“精要、好懂、有用”的原则,力求一切“有效”。

   1、钻研教材,研究教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好教学思路,设计好课堂板书,设计(选择)好课内外作业。

   2、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教方法、揭规律”,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

 (二)引导学生明确目标,确立志向,刻苦学习。(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

   1、在明确学习知识是为国为民的大前提下,认识学业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乃至子孙后代,从而想学、乐学。

   2、注意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3、树立勤奋刻苦的思想,“苦”是一剂良丹妙药,“要想人前显贵,必须背后受罪”。(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4、抓学生在校时间利用率,特别是自习。引导学生尽量学要“实在”,玩要“痛快”。(记忆内容可安排在早自习上,练习内容可安排其他时间)

   A.抓早到的学生。来校就应及时投入学习,他们的行动影响后来的学生,从而有利于良好的班风学风的形成。

   B.抓午自习合理利用。学(习)休(息)结合,既能提高成绩,又避免在室外引来不必要的是非。

  (三)引导学生讲究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益。

   1、课堂注意力必须集中,疑难问题,红笔标示或折叠,以备适时解决。

   2、必须养成看书的习惯。在看书的过程中消化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解决疑难。要求理解的,既要懂又要通;要求记忆的,既要懂又要背。(每天、每周、每阶段均要通过看书巩固已学的知识)

   3、重平时知识积累。对已学知识应及时巩固,及时解决问题。

   4、重考前复习指导。牢记针对性:针对考点,针对自己的错点;注重计划性:计划好,效益高;注意系统性:防止顾此失彼;寻找规律性:掌握规律,事半功倍。

   5、更重考后总结。成功总结成功的经验,失败总结失败的教训。考试是手段,不是目的。一般的考试是为了暴露问题,暴露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考后所暴露的问题必须通过不同的途径解决,暴露的问题不解决就失去考试的意义。

   6、正确对待错题,做到错题四步骤:

   A.回归(书本,通过一道题解决一类题)    B.订正  

   C.归类                                  D.巩固

   7、重视各科发展平衡,更重视拉分差科目。

   8、重视课内外阅读,摘记有价值的内容。扩大知识面,提高阅读、表达能力,丰富写作内容。可引导学生自己给作文加批注,既可以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点,提高写作水平,又可以让教师节约批改时间。

   9、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老师对他们的要求应有所不同。学习任务较重时,学生对老师布置的作业学会取舍,优生舍“易”,差生舍“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容易拿分的科目,内容; 学习任务较重视,学生应学会自我调节(劳逸的调节、内容的调节、形式的调节),让有限的时间“有效”。

   10、考试应注意仔细审题,抓紧答题,由易到难,按序检验。

  (四)与学生家长沟通。正确处理好“吃”、“息”、“学”三者关系。保证吃好有丰富的营养,休息好有充沛的精力,从而更有效高效地学习。

   只要我们用心用情努力去做每件事,学生(孩子)一定会给我们带来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