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教育科研>>>>阅览文章

研讨: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发表日期:2020/6/8 15:27:37 作者:刘广锦 有1312位读者读过

  1. 创设有效情境,体验数学“生活”之味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不能一味追求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漂亮的动画。而应更多的利用新教材本身,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能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一)用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二)把生活情境贯穿全课

    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内容大多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适合学生接受的原型,因此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出发,设计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二、运用有效教法,感受数学“抽象”之趣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教师要利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有更充裕的时间去参加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时,我们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去吸引学生,用多种教学方法去感染学生,促使他们喜爱数学,愿意学习数学。

    (一)拨一拨,为学生释疑解惑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一定都是“一帆风顺”的,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教师的适时引导和适当点拨,有时候就像是及时雨,能令孩子茅塞顿开。

    实践证明,教师的适时引导和适当点拨,能帮助学生更好、更快、更有效率的学习。

    (二)做一做,抽象知识具体化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课堂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变抽象为具体,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实现有效学习。

    更重要的是他们得到了成功的体验。我想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将会变得更加自主、自尊、自信和自豪。

    (三)玩一玩,在玩中获取知识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的创设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能在“玩”中也学到数学知识。

    三、引导有效探索,享受数学“成功”之乐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 自主探索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通过对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的感受与理解来获取知识。教学中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营造广阔的空间,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索,让每个学生都愿探索、能探索、会探索,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总之,数学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效的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生活”之味;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感受数学“抽象”之趣;引导有效的自主探索,享受数学“成功”之乐。

C:\Users\liu\Desktop\QQ图片2019121115332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