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学校概况>>学习专题>>>>阅览文章

我对校本课程的再认识

发表日期:2009/8/4 14:17:38 作者:无 有1433位读者读过

我对校本课程的再认识

朱泽全

2009729日,校长言明忠率土桥中学全体行政认真学习了朱局长在教育系统暑假干部培训会上的讲话,讲话是针对校长们怎样去做一名“建树者”,就我个人而言,在学习了之后,我体会最深的是讲话中占了25篇幅的关于校本课程的阐述,因为参加了本校校本课程的前期开发,所以学了讲话深感我对校本课程的理解的简单、肤浅,甚至于存在严重的错误解读。查阅了相关校本课程的资料,总结自己的工作,反思得出我对校本课程的理解有以下误区:

误区一:误认为校本教材的编撰就是成校本课程本身。

上学期,言校长布置我们教科室开发校本课程,我协同历史教研组组、物理教研组,先后编撰完成校本教材《乡土乡情》和《生活中的物理》两本,协同体育教研组编撰的教材刚刚有了一个小样,自我感觉非常好,为基本完成了校本课程开发的任务而沾沾自喜。学习了朱局长的报告,才清楚地认识到,校本教材只是校本课程的一项可以利用的资源,而课程资源是一个十分宽泛的范畴,任何地方都存有资源,那些丰富的自然、人文、社会资源都有价值,校本教材的功能是根据校本课程的教学纲要而编定的系统反应教学内容的教学用书,它决不能等同于校本课程本身。同时,我们进行的校本课程的编撰缺乏系统性、延续性、针对性,仅仅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项工作而已,要完成校本课程的开发,发挥校本课程的作用我们还有很多事要做。

误区二:误认为校本课程开展的形式只有课堂教学。

台湾学者黄政杰指出: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以学校为中心,以社会为背景,学校结合校内外资源和人力,主动进行学校课程的计划、实施与评价。朱局长在报告中也明确了:学校要适应本校学生发展水平而灵活设置课程。社会资源的利用,在空间上给与学生更大的自由,例如我们学校还没有开发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就是校本课程。学生如果走出教室,参与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这是课堂教学所不能达成的目标。我们在编撰校本教材的时候很少去思考这个问题,仍然按习惯的思维模式,从有利于课堂教学角度来设计、编排,甚至没有想过课堂以外的其他形式,这局限了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思路,也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误区三:误认为校本课程的载体只有校本教材。

朱局长报告中明确指出:构建校本课程必须构建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基于前两个误区之上,我们将完成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重心放在了校本教材的研发上,完成后的思路是如何将教材内容传授给学生这样一个技术的层次。新课程改革中提出要发展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会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基本关系,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信息意识与技术意识、劳动观念与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这些就要求我们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充分考虑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个性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让学生参与到校本课程中来。让学生参与就要给他们自由的空间和时间,要利用一切可能的载体,学生组织、团体、校园文体活动、家长会,甚至班集体本身都是载体。进而我大胆设想,既然有校本课程为什么不可能有“班本课程”呢?我们要求学生参与校本课程中来,教师这个资源也应该好好利用。校本教材仅仅是载体之一,这是必须明确的。

校本课程的构建是朱局长报告中指出的校长成为“建树者”的关键,校长成为“建树者”,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关键,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也是学校发展的关键,为此我们学校于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明确了组员的任务,在新的学期中,“校本课程”将成为学校工作的一个关键词。